事业单位递补规则

体检知识网 2年前 (2023-08-15) 入职体检文章 26 0

在我国,事业单位作为公共管理机构,具有非营利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等特点,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事业单位招聘中遇到的缺编岗位,递补岗位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关于事业单位递补规则,我们该如何了解呢?

递补的定义

递补是指由于某个招聘岗位原拟任人员未能按规定上岗或者因其他原因离职,导致该岗位需要新招人员填补,而预备拟任人员无法晋升或未参加考试,招聘单位就按照招聘计划有关规定从备选人员中选取符合条件者招聘的一种方式。递补人员是指递补上岗的职工。

事业单位递补规则

事业单位递补规则

递补流程:当事业单位出现缺编时,应根据招聘计划有关规定,首先从备选人员中选取符合条件的预备拟任人员担任岗位;如果备选人员无法晋升或参加考试,招聘方可以重新发布公告,重新招聘新的人选。

递补范围:递补范围不得超过招聘计划和编制总数。

递补条件:递补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学历、取得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等要求,并且符合事业单位招聘计划规定的条件。

递补的注意事项

1. 递补应当按照预备拟任人员的招聘条件和职业资格标准、竞争优势等综合评价,采用面试、考察等方式进行;

2. 递补人员应当具备原拟任人员的入职宣誓相关要求,并参加一定的培训和考核;

3. 递补人员进入单位后,应该接受相应的考核,达不到招聘及岗位职责要求的可以被取消递补资格或者约束其相关权利;

4. 招聘方应当公示递补人员名单,透明招聘过程,提高透明度和公正性。

拓展知识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对递补制度的优化。在新的改革方案中,递补是作为事业单位内部机制的一部分,强调递补人员必须要符合招聘计划有关规定。

结尾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递补规则旨在保证人才的流动性和公平性,符合社会的公正需求。进一步完善递补制度、落实制度要求,将有助于汰弱留强,激发人才活力,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稳健的人事保障。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